读完《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迫不及待想知道下面的剧情于是就找了小说来看,花了三到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回忆小说非常引人入胜,常常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作者埃莱娜(莱农)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格、成长中的某些经历仿佛就是我本人所经历的,对心路历程的描写仿佛就是我对自己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今天小编带来了几篇关于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的范文,有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一
读完《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迫不及待想知道下面的剧情于是就找了小说来看,花了三到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回忆小说非常引人入胜,常常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作者埃莱娜(莱农)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格、成长中的某些经历仿佛就是我本人所经历的,对心路历程的描写仿佛就是我对自己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渴望顶尖的教育,渴望更文明更优雅的生活方式,渴望脱离年少时的生活环境,还有渴望大帅哥尼诺哈哈哈。书里最大的不足就是所有人都对莉拉非常忌惮,同时带着崇拜和依赖,但是支撑这种混合情感的证据略显不足,通本看下来,莉拉的聪明是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没有到了书里描写的那种程度,恐怕只有和她切身相处,才能通过气场、眼神等感受出来吧。
一开始,总以为my brilliant friend是指莉拉,毕竟她是那样神采不凡,但是直到第一部的最后,莉拉对莱农说了你才是我的天才女友,才发现莉拉在内心深处,唯一有几分忌惮、有一些包容的人,是莱农。莉拉的个性偏激而易怒,愤世嫉俗而咄咄逼人,可以说是毫不可爱,抛开三四十年代那不勒斯城区肮脏混乱的生活环境、家庭对她的压榨这些外部条件不谈,莉拉必须要尖酸刻薄、张牙舞爪,否则万万逃不过马尔切洛、米凯莱甚至斯特凡诺这些凶残男人的凌辱,但是她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注定了她生活的不幸。她为了追求和尼诺在一起的刺激,不惜抛弃斯特凡诺,她虽然被斯特凡诺对马尔切洛的卑微态度惹恼,但是她的出轨也对丈夫斯特凡诺造成了伤害。莉拉抛弃了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离开了婚姻,在昔日伊斯基亚岛上情夫尼诺的好友布鲁诺的香肠厂工作,作为被压榨的工人备尝疾苦。莉拉仿佛被诅咒了,自己永远得不到幸福,而被她攀附上的一切生灵,也都将不幸。 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她的性格又毁了她的人生。如果最后她的小女儿蒂娜没有失踪,她会不会和恩佐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事业蒸蒸日上(Basic Sight)?家庭温馨富足?但是我却很难想象莉拉能够生活的那样稳定和平和,大儿子迷失了自我,而周围认识的人被杀的被杀、被捕的被捕,亲人相继离去,这些都会挑动她那极不稳定的神经,仅仅从我对生活狭隘的体验来看,我是无法忍受莉拉这样一个不定时的炸弹在我身边对我指手画脚。
莱农性格相对平和,甚至有些懦弱,在受到马尔切洛的攻击时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她有自己的价值观,她没有莉拉天生的爪牙,于是就用知识和教育来武装自己,通过读书拼命逃离那个肮脏的城区,按道理说像她这样平民窟女孩儿不应该为了尼诺放弃婚姻和已经获得的社会阶级,不管是从道德还是利益平衡的考量,她都不应该离开丈夫彼得罗,尤其是以那样一个决绝的、不体面的方式离婚。但是女性主义的崛起、个人情感得到重视和对过去感情的沉沦让她在根本没有考虑后路的情况下,顺从了内心原始的、动物性的感觉,虽然后来情感上得到了背叛,事业上遭受了打击,但是她多年的教育和丰富的知识不会离她而去,至少“自己”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很体面。莱农太傻了,爱情值得这样奋不顾身拼上一切吗?或许我还没有体会到这样激烈的感情,这一块我就保留我的意见吧。
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二
理想,对埃莱娜和莉拉是模糊的。具体成为什么人对于这部小说是非常次要的东西。不会像《世纪三部曲》或者其他我看过的小说一样,作为读者的你也会期待主人公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说改编成影视剧,我看剧本一定会提出人物的戏剧目的是什么?但摘这个里面没有,越反思,你会觉得作者一点也不在意最后埃莱娜和莉拉成为了什么人,她们也可以成为任何人,无关职位,无关社会意义的那种。
就是女性成长的过程,她只是一个过程。无论莉拉或者埃莱娜都无意成为一个具体的什么样的人。之前因为一些原因我放弃继续考研,有位研友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找到了更具体的理想。
“什么理想?相夫教子?”我感觉到了被冒犯。倒不是我觉得相夫教子就不好,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男性对男性,会说出这样的话吗?
之前一个在新闻传播考研辅导很有名的学长在群里说,我挺愿意当家庭主妇的,每天做做家务,看看言情小说就好了。
我温和地反驳了,然后一些男生替他说话,越说越让人觉得真是可笑。之前看美国第二位最高法院的女性法官的纪录片时一样,女性的配偶去世后,女性可以领取养育金,但男性的伴侣死去后不能一样。有次和网友看电影,他把他付电影票这事当成理所当然我也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潜意识里的性别不公,男性女性一样。
不过我不了解男性,我很好奇,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和同一性。
小说中,我看到了里面男性对莉拉的崇拜,特别是尼诺这个角色,这个对莉拉和埃莱娜都有巨大影响的男性。这一点我认为作家很有智慧。埃莱娜和莉拉是一体的,两个人都渴望得到他的爱情,这组关系确实有点像《七月与安生》。尼诺和其他角色比是非常具体而有形象的,他对父亲的憎恶可最后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人,他对女性,特别是优秀女性的那种渴望,甚至赋予了这些女性一点神性的感觉。
我不敢瞎总结,但我觉得男性和女性对自己爱的伴侣有种很微妙的差异。我个人认为女孩会倾向把对方当王,当成父亲的感情。我想成为你喜欢的人。但男性会倾向把对方当神,有另一种不同的小心翼翼。
我瞎说的,也许明天看别的书又有不一样的感悟了。我们其实很少真正意义上去谈论这些,推书,推电影会给一个肤浅的总结,但很少有人,很难让读者去深入,去研究,去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
我不是女权,我是维护性别平权,我支持性别差异带来的一些职场差异,但我反对性别歧视。模糊结果很容易让读者有模糊性。就像陈铭在奇葩说里说的,形容、夸奖别人要用结果,因为过程很有歧义。这是一个结果导向的社会,但文学里,我喜欢过程带来的歧义与模糊性。读后感·这种模糊性给了女性角色在这本书中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小说里说,我们成为自己是因为那些让步。而我一直认为,我成为我是因为那些坚持。当然,两者不是对立的。
埃莱娜在第一本第二本里的成长的过程都离不开莉拉,她因为莉拉渴望学业的成功,她因为莉拉开始初恋,开始对性的探索,莉拉对她的正负影响造就了她。是她在自我和莉拉中的让步成就了自己,成为了这样最开始的状况,成为了小说家,在远离莉拉读大学的日子,她选择了很多,但给她了更多的是混沌,是迷茫。她选择尼诺,给了她巨大的痛苦。
我觉得,我和埃莱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有些地方我不会像她那样选择,她也不会像我一样有不太好方向的选择。看埃莱娜大学部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后悔在大学对哲学、政治、社会学缺乏认知和学习。我还是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大学生该做的事,不一定说积极探讨大的命运,但应该关注小人物在大潮流下的命运,去积极思考。虽然不见得有用,但不会有比这样一个热情、奔放、浪漫的,彻底的时刻了。
那样的白衣飘飘,那样的青春昂扬,那样去广泛接触世界,触碰,思考。这个部分在小说里只是泛泛而过,她去巴黎的时候,她参与到一些集会的时候。虽然不能两全,因为这样地放过才能让小说更小,更关注人物心理,这是这本小说最大的魅力。其实我好想看到这个部分哦,我觉得我自己的世界太窄了,太窄了,认识的,接触的,愤怒的都太少了。
我憎恶那句人间不值得,我憎恶有什么屁大的事说这话的人,那么把自我,把人生看得肤浅,看得轻薄。暂时到此为止,因为还有更多要学习的地方,要看一些的书来让我对这套书更深刻地解读。因为那些是我想问的问题,是我很想知道的,此刻,未来,不是为了答案的。
我想弄明白一些东西,弄明白一点点我自己,弄明白一点点就好了。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几篇优秀范文,整理不易,想要了解更多范文信息,可以持续关注本站哟!